北京生活垃圾分类实施一年有余,据市城管执法局消息,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城管开展个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检查,共处罚个人不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违法行为5679起;其中书面警告4940起,罚款739起,这么多起罚款,说明垃圾分类还得从新重视。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我国目前每年流失废纸600万吨,相当于浪费森林资源100-500万亩,对于废纸等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刻不容缓。而在推行可回收物的回收过程中,很多地方却出现可回收物无处可投、回收难、回收效率低及可回收物混投混放等回收难题。
据住建部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平均为30.4%,只有15个城市达到或超过35%。这一公开数据印证了当前可回收物回收率低,回收效果差的现状。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垃圾分类现状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求和住建部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为何可回收物分类回收成为小区垃圾分类新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
首先,前端分类投放的硬件设施设备不足。
实行垃圾分类之前,小区甚至找不出一个可回收垃圾桶,居民养成了将可回收物随其他垃圾一起投放的不良习惯。实行垃圾分类后,有的小区为了应付检查指标,仅仅在大门口或小区某一处设置了一个可回收桶作为“形象”摆设,桶盖紧闭,居民投放非常不便利。同时,因为设施不足和不合理,即便有居民主动投放可回收物,扔几次就爆满的垃圾桶竟成了小区环境新的污染源。长此以往,居民因嫌麻烦和脏乱的困扰,继续习惯性地将可回收物随其他垃圾一起扔掉。
有居民反映,小区实行垃圾分类两年多了,经常见到清运厨余垃圾的保洁车,而收运可回收物的回收车一次也没在小区出现过。他还说,抱着一堆纸箱、塑料瓶好不容易找到可回收垃圾桶扔进去,不一会儿就会被拾荒者“一扫而空”,他不知道这样分类的意义何在,就是为了让拾荒者更方便“捡垃圾”吗?
其次,投放环境脏乱,投放体验感差。
目前小区的摆放的一两处可回收物垃圾桶大都与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摆放在一起。遇到垃圾清运不及时,可回收垃圾桶常常被爆满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仅仅包围在角落里,给居民带来了极差的投放体验。同时,可回收垃圾桶与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内经常会出现明显的混投现象,混投的可回收物容易被厨余污染,回收难度大,回收量低。
据统计,2021年1月至5月,北京因“垃圾清运不及时问题”就收到15607件投诉,可见前端清运不及时给居民带来了极差的分类投放体验。
第三,分类设施设备摆放位置不合理,投放不便利。
垃圾桶合理投放是便民服务的需要,有些小区前期未设置可回收站点,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已经把小区可用的公共空间占满了,可回收垃圾桶不是被藏在一堆垃圾桶后面,就是被摆放在小区的犄角旮旯,不仅不合理,不便民,更像是为了应付任务的“摆设”。
此外,有居民反馈,小区里摆放的传统可回收垃圾桶缺少脚踏、拉手等便利性措施,可回收垃圾桶少且容量小,拎着一堆可回收物过来再开盖投放非常不方便,有时候拿着几个大纸箱塞不进桶里,只能扔在旁边地上。
第四,不符合市场规律。
目前,很多地方可回收物采用的是无偿自主投放方式,居民主动分类投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比如小商贩喜欢回收的纸张、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物,居民也需要在家中积攒一段时间,达到一定量,才会有人上门回收。很多年轻人嫌麻烦,直接随其他垃圾一起丢了;有些节约习惯了老人,把可回收物积攒在家中,等待小商贩上门。堆积在室内、阳台、楼道的废纸板、塑料瓶、报纸等杂物,不仅滋生细菌,损害健康,更是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
第五,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率先拉开了我国垃圾分类的序幕,全国各个城市陆续加入这场垃圾分类大作战。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收集、清运、处置,各地政府都给予了足够的支持。而对于可回收物而言,很多地方却处于一种“放手”状态,依赖于传统小商贩及废品回收站回收的方式。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成本也相应的增加,专业收破烂的小商贩越来越少。然而因为捡拾垃圾是一种无成本创收方式,很多拾荒者每天到各个小区翻捡垃圾桶,把垃圾分为能卖钱的和不能卖钱的,捡走了他们需要的留下满地凌乱的垃圾,不仅加重了垃圾桶污染,可回收物也得不到充分的回收利用。
如何解决前端分类投放可回收物的难题?
从近期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相继发布的《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设备规划》和《“十四五”循环经济规划》文件可以看出,“推进垃圾分类,加强分类回收是其中重点工作之一”。
面对现阶段前端可回收物分类回收存在的短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着手,逐一落实。
一是投放便捷性问题。
这是居民最关注,最在意的问题,可以在小区设置更大容量的回收箱,设置便捷易开启的投放口,提升居民分类体验。
二是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投放点位。
除了在小区大门口,可以在其他居民经常出入的地方增设可回收设备,增加居民投放的便利性。
三是给居民营造一个整洁干净的投放环境。
比如引入科技手段,加强分类投放监管,设置满溢报警,提高清运效率,投放环境干净了,居民主动分类的意愿也会跟着提升。
四是设置适当的可回收物投放奖励。
比如通过投放获得积分、上红黑榜等形式,对分类积极、正确率高的居民进行奖励。
为居民前端分类投放提供便利,营造良好的分类投放环境和投放体验至关重要。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却需要每位居民积极参与,坚持付出。只有人人行动起来,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才能开启更加美好的绿色生活。
(文章原标题:无处可投?小区可回收物回收难问题凸显)